编号155 重庆之眼

内容简介

《重庆之眼》包括“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情可待成追忆”五个部分,通过主人公蔺珮瑶、刘云翔、邓子儒的旷世爱情和婚姻家庭生活,表现了重庆人坚强不屈、愈战愈勇的民族精神,以及乐观开朗豁达的个性特征、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战争受害者的勇气、尊严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全书由两条线索交汇而成:一条线索是对历史上“重庆大轰炸”中灾难性事件的回望,包括“五三”、“五四”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等,三位主人公的命运纠葛沉浮于其中,人生际遇的悲情与豪迈尤其令人唏嘘喟叹;另一条线索则表现对日索赔原告团的种种努力,呈现的是无所畏惧、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的延续,表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

作者简介

范稳,1962年11月生于四川,1985年毕业于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中文系,同年到云南工作,现任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暨文艺名家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云南九三学社社员;第十二届云南省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16部、600余万字。代表作为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其中《水乳大地》已翻译成法文出版,《悲悯大地》翻译成英文出版。《吾血吾土》是其反映抗战历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已翻译成英文在澳大利亚出版。新近出版的第二部反映抗战历史文化的长篇小说《重庆之眼》,版权已经输出到日本和尼泊尔。

曾获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第八、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当代》杂志长篇小说年度奖,“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部重要长篇小说”,“2017中国好书”,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多项重要奖励。

典型价值

《重庆之眼》是一部全景式描写重大历史事件“重庆大轰炸”的力透纸背的史诗性作品。通过个人命运的跌宕折射出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表现出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文化抗战”气势如虹,戏剧运动如火如荼。透过战争硝烟,直面历史遗留问题,深刻揭示当下日本社会对于战后问题的复杂心态,拓展并深化了抗战题材小说的思想内涵。

一是作品题材宏大,叙事严谨。作者注重资料搜集和田野调查,历时三年,专程从云南来到重庆驻扎采访、搜集资料和体验重庆城市生活,探访了20多位当年“重庆大轰炸”的见证人和受害者,查阅400多万字的文史资料,寻找抗战时期的市井百态以及这个城市的文化蕴涵,取得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使作品底蕴深厚。

《重庆之眼》以“重庆大轰炸”为背景展开,一条线写大轰炸,一条线写索赔,尤其是对相关国际法律程序展开了细致叙述,揭示了当下日本社会对于战后问题的复杂心态,这是站在人类正义角度的反思,在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中具有突破性意义。作者既对中华民族宏大悲壮的历史进行了再现与致敬,又对历史巨变中的个体生命给予了深度关注。一面钩沉历史、反思战争,一面审视现实、面向未来,两者的有机融合,最终完成了对抗日战争中“重庆大轰炸”的全景式描写,用宏大叙事阐释了社会现实和历史本质。

二是视角独特,丰富了抗战历史的文学空间,填补了揭露日军无差别轰炸战争罪行的历史空白。《重庆之眼》充满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呈现出新的历史视野、人性深度。用正声和真情写作,映射出强烈的情感、信念和磅礴力量,表现了一个民族脊梁的硬度,一个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重庆之眼》在文化层面、情感层面、灵魂和精神层面对中国人的民族自信都进行了充分的张扬。

《重庆之眼》非常敏锐地抓住“重庆大轰炸”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因而它的出版填补了“重庆大轰炸”在长篇小说历史叙事中的长期缺位。

表现“文化抗战”特色鲜明。不同于以往描写攻城略地、杀敌三千的抗战,作者关注的是“文化抗战”。抗战时期的重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影响和推动下,文艺界人士在深秋到初春雾霭浓重、日军轰炸相对较轻的季节,进行“雾季公演”等话剧运动,极大鼓舞了前线战士和山城百姓的抗日信心和士气。戏剧是陪都人抗战的重要精神支撑,面对随时到来的大轰炸,随时到来的生离死别,随时出现的生活窘迫和灾难,重庆人对话剧一往情深,成为他们生活和战斗下去的精神力量。

反思战争,思想深邃。“重庆大轰炸”受害者对日索赔是崭新的视角,既表现了中国人心智的成长,大国崛起的民族自信,是“文化抗战”的一种延续,衍生出日本社会对战后问题的复杂心态和日本反战人士对于军国主义的揭露,《重庆之眼》主题直抵人类正义的高度:反对战争,拥抱和平。

三是结构精巧,语言雅俗结合,体现了作者对文体创新的自觉追求。《重庆之眼》使用戏剧“幕”的分节方式,一共五幕。叙事上采用网状结构,跨度很大。“重庆大轰炸”受害者民间索赔原告团在日本东京法庭的证言、大轰炸中的灾难性事件、人物的命运、“文化抗战”、日本律师对原告团的义务帮助、日本老兵的心理活动,凡此种种,构成多角度、多声部、非常精巧的叙事,保持了真实事件非虚构性和小说情节虚构性之间的平衡,使故事的丰富性进一步增强。“旧闻录”的运用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增加了阅读“陌生感”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感,突显了强烈的历史意识。

《重庆之眼》语言一方面充满蕴藉之美,实现了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另一方面,方言俚语恰到好处的运用,十分接地气,增加了亲切感。

四是作品具有国际视野和写作实力,实现了较好的版权输出。不少评论家认为:《重庆之眼》无论格局还是精神世界的开拓,对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都做了深入的概括;无论结构还是叙事的方式,均为各类读者所接受和认可。较多的版权输出正在洽谈之中。其中,日本世界科学文化出版社(日文名:グローバル科学文化出版株式会社;英文名:Global Science and Culture Publishing)于2017年11月购买《重庆之眼》版权,目前正在翻译作品。尼泊尔当代出版公司(Current Publication)于2018年3月购买本书版权。

本书荣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7中国好书”,2017年《当代》长篇小说论坛“年度最佳”,2017中国书业年度评选·年度图书,第三十一届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入选2017年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收获》文学排行榜2017年上半年长篇小说榜前五名。

首页

75429